创业失败可能原因

创业失败

一、产品没有需求。搞IT的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自己身边圈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并不是国内主流消费者、主流用户,总以为花费了大力气解决了什么技术难题,自己模式多么牛逼,大量用户就一定会来,而实际上用户不关心你是什么模式,也不关心你的技术,只关心这个东西对他有没有用,好不好用,是不是帮他解决了一个什么刚性的问题。 二、团队不稳定。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只要有人在可以重头再来东山再起,大多数团队都不稳定,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价值观迥异,彼此不够坦诚,经常为一些很低级的问题长时间争论,有些人更是心理柔弱,不够开放,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不是客观讨论问题而是抬杠,分歧怨恨越积越深,最后一哄而散。 三、投机心态严重。不把心思放在产品上,以融资为目的赚资本市场的钱,整天出席各种创业会议,在各种媒体频繁露面,融资之后大笔烧钱,而不是用钱,这恐怕是北京创业圈子的通病 四、执行力差。互联网是快鱼吃慢鱼(这一点有争议,谁对谁错且不说,我只知道所有大佬都认可这一点,并身践力行),都说大公司效率低,而国内大多数创业公司,执行效率比大公司还低。大公司是一直高速匀速运转,比大公司快还不一定赢,比大公司快的多的多才有希望。连大公司的效率都不如,还怎么跟市场上的饿狼竞争? 五、轻视产品。特别是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国内大多数技术人员其实是没有设计规划产品的能力的。总以为钱可以搞定一切,资源可以搞定一切,自己用户体验做的一团糟,还骂大公司抄袭自己、垄断,幻想着劣币能够驱逐良币。不懂不要怕,谁都不可能一开始什么都懂,怕的是自己明明不懂,而自认为自己很懂,不去学习,蒙蔽自己。 六、以卵击石。创业公司自身弱不禁风,没人没钱没资源,还去抄袭大公司,做大公司类似甚至相同的业务,用自己的短处去碰别人的长处。能举出任何一个小公司依靠抄袭大公司成功的案例吗? 七、对市场状况不了解。很多创业公司连竞品分析做的都不到位,知己知彼尚不能胜,不知己又不知彼下场可想而知了。

上海的创业文化问题

前几天受邀主持了第十届上海”十大IT青年新锐”的颁奖典礼中的两个论坛,其中一个的主题就是谈上海的创新,嘉宾中有来自IDGVC的章苏阳,易观国际的于扬,大众点评的张涛以及易讯电商的卜广齐和上海中国移动的黄刚。嘉宾们总结了原因,很有意思也很值得人思考。 五大因素,拖了上海在互联网行业创新的后腿: 本地语言环境与文化环境 – 相比与北京,上海人对本地方言的推崇使得整个环境依然缺乏包容性。北京人喜欢侃,所以每周大大小小的聚会活动很多,而上海人更多情况下没有实际的经济利益不愿多聚,这间接让创新少了些迸发的几率。 丈母娘文化 – 上海丈母娘对女婿的挑剔,是全国出了名的。正是这一点,让众多上海本地男孩和外地希望到沪发展的人更加求稳,因为他们未来的上海丈母娘看重的更是实际的收入和公司的名声,而这两样正是创业者往往无法达到的; 政府的管控 – 常常听人提到,在上海办事,相比其它一些城市,不用玩什么旁门左道的东西,因为上海做事很有规矩。但是如今这种规矩似乎成为了一种阻碍。创业公司现在越来越小,创业方式也越发灵活,上海的循规蹈矩无法应对这种“变”。同时上海政府对各方面都抓得很严,而北京,以某位嘉宾的话来说,就是北京太大了,政府管不过来。正是这种管不过来,反倒是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环境。 500强抢人才 – 500强企业均落户上海,这是一直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体现。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年轻人有更多的好职位的选择,这让他们不愿意选择创业这个可能很“痛苦的”经理。从另一个角度,按照大众点评张涛的话来说,500强的吸引力也让上海的创业公司更难找到高素质的员工。 国际化优势在互联网行业未被很好发掘 – 上海相比北京更加国际化,对很多老外来说,除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会留在北京,大都会认为上海更适合他们生活和工作,甚至更充满活力。一次与愤怒的小鸟的亚洲区负责人聊天,他说他一直认为上海更有创新力,所以也把Rovio中国的总部定在了上海。上海把这种国际化的优势的理解,放在了花大力气做了国际电视节,电影节,时装节,车展等等上,而在互联网这个新兴行业里却跟的太慢。 过去的荣耀,仿佛突然间成为上海创新的牵绊。虽然不能以点概全,但是上海,要想建设所设想的以互联网为本的智慧城市,确实是时候反思了。

Quora入职第一天介绍

(本文转自ifanr.com,另加部分修改,以蓝色注明)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各种 Startup 项目和公司层出不穷。他们对于人才的争夺战也愈加剧烈,各种福利、软硬件环境都成为吸引人才的要素。 之前我们介绍过 Twitter 入职的一些情况,而上周六刚刚加入 Quora 的工程师 Kah Seng Tay 介绍了他在 Quora 的新生活。 入职手续 入职时 Lisa Moreno 用绽放的笑容接待了他,并给了他办公室所有门的钥匙以及一些需要填写的入职资料。Kah Seng Tay 说一周内他就会收到第一份工资条。 开发装备(这个是关键,好羡慕啊。) 设备可以提前选择,Kah Seng Tay 说大部分功能工程师都选择 13 吋的 Macbook Pro 加 30 吋的显示器(图中的显示器不是苹果的么。看着也没有30寸那么大),以及人体工程学键盘和座椅。他特意提到他们所有的开发工作都是在 Amazon EC2 的云端完成的。(总的来说30寸显示器和人体工程学座椅是我比较喜欢的办公用品,什么时候我能找到这样的雇主啊!!!)     免费午餐 Quora 提供每天的免费午餐,偶尔也会提供晚餐。不过不像很多公司有自己的食堂,在 Quora 午餐都是通过Waiter.com 预定的,然后每天中午 12 点半准时送到他们的会议室里。(这方面不是很优待,我总觉得中午时间不出去走走是不行的。可是我现在的工作也是每天中午吃送来的外卖,标准可能就是12人民币,这点算和quora类似) 打入内部 酒足饭饱之后,就可以逛逛 Quora 的内部社区 Corp 了,同样基于 Quora 引擎,架设在 Quora 网站中。Kah Seng Tay… Continue reading Quora入职第一天介绍